2011年中国申请专利数超过美国和日本,跃居世界第一。从1985年实施专利法到现在仅仅2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从无到有,继2005年超过欧洲和韩国排名世界第三后,成为全球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消息并非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官方数字,而是来自全球知名专业信息服务提供汤森路透,一个被各国用以横向对比专利水平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其报告受到全球媒体关注。其中,法国最大的全国性日报《费加罗报》在援引这一报告时还特别提到了中国的中兴通讯和华为,这两家公司在国际知识产权组织(OMPI)全球专利申报数量排行榜上分列第二和第四位,该报认为,“中国专利申报发展如此迅速,说明中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意识正在不断增强”。
这样客观公正的数据和评价,对于一向被西方媒体戴有色眼镜来看的中国知识产权现状来说,实在来之不易。曾几何时,乃至近些年来,“世界工厂”、“抄袭”、“盗版横行”都是西方媒体给中国知识产权贴上的标签,是西方抨击中国甚至进行经济制衡、设置贸易壁垒的一个“致命伤”。
掌握着话语权的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知识产权的指责不绝于耳。但其来自经济利益的驱动也显而易见,比如美国列出的“重点观察名单”上榜者往往都是其重量级的贸易合作伙伴,“凡是对自己竞争实力构成威胁的,美国都会搬出自己的法律法规条款对竞争者指手画脚”。
近日美国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保罗·瑞恩就以“他们偷我们的知识产权”来抨击奥巴马在中国面前如同“受气包”一般。而中国政府官员也一再表明立场。中国商务部条法司司长李成钢曾如此回应:“国际上近年来已形成一种批评中国的氛围,似乎客观介绍中国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我们对于形成这种氛围感到遗憾,因为中国政府已多次表明,而且用实际行动证明,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坚定的,态度是明确的,行动是持续的”。
专利数量全球第一的数字,能否有力回击那些认为中国人没有创新能力的抨击?能否摘掉“世界工厂”的帽子?又能否改变西方社会对中国不尊重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的印象?
最近十年来,中国政府走过一条谋划深远、而又太过艰苦的知识产权发展和保护之路。
全球知名专业信息服务提供汤森路透提供专利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申请专利数超过美国和日本,跃居世界第一。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2008年开始实施
知识产权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意义何在?“知识经济”“知本时代”的概念方兴未艾,但知识产权对科技发展、社会进步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则早有共识。有观点认为,如果说知识经济时代的悄然到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那么这样的必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知识产权制度和知识产权理念直接作用的结果。专利是最主要的知识产权。专利制度与近代、现代工业革命相伴而生并不断完善,对促进科技进步、进而是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延伸并强化了人们的知识产权意识。
2002年-2012年,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到中坚阶段。中国向世界见证了我们财富的增长,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高速增长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关注和兴趣。这场巨大变革的背后引擎何在?同样来自汤森路透的一份名为《专利在中国——中国创新活动的现状与未来》的报告认为,这一切的变化来自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农业和制造业转向创新活动”。
毫无疑问,自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已经从一个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崛起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近几年来,有目共睹的是,中国政府通过多项措施鼓励自主创新活动,同时加大对研发活动的投入、减免税收、并用物质奖励来鼓励自主创新活动,并继续向专利申请的主力军——学术机构提供支持。
2007年汤森路透即预测,根据2003年到2007年间中国的GDP以每年9.75%的速度增长,以及同期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34.6%来看,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不久的将来中国就会在专利信息版图上占据“统治地位”。【详细】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官方文章观点认为,我国专利法的正式颁布实施,有着推行市场经济、与国际社会进一步相融合的实际作用,“顺应潮流,合乎民意”。事实上,从1985年中国加入了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巴黎公约开始,我国在法律制定和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确实做了大量工作,行政、司法的创新力度逐渐增强,知识产权的发展与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确实实现了“并驾齐驱”。
一方面,从1980年加入WIPO(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到2001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已成为10多个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国际公约、条约或组织的成员国。另一方面,内部包括600余家专利代理机构和不断增加的审查、执法、宣传等从业人员,组成了专利审批、执法、转化等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体系,这些“符合国际通行规则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体系和行政体系的建立健全,为中国的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也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2年2月4日,国务院公布《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
2002年8月2日,国务院颁布《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
2002年8月3日,国务院颁布商标法实施条例。
2002年12月28日,国务院作出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的决定。
2003年11月2日,国务院发布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
2004年9月17日,《国防专利条例》公布。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颁布《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2008年12月27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6次会议通过专利法修正案。
2011年10月以来,国家知识产权局牵头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认为,这一行动进一步加大了对侵犯知识产权的行政执法和刑事打击力度,坚决遏制了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有效增强了公众和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诚信守法意识,“极大地净化了市场环境”。【详细】
中国能否真正在全球专利信息版图上占据“统治地位”呢?就在中国的专利统计数据不断冲击大家的眼球之时,政府内部人士和法律专家也表示出对专利质量的担忧。据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这些专利数据反映了各级政府步调一致地鼓励中国企业用法律来保护它们的知识产权,但政府提供的专利申请资助也人为拉高了专利申请数量。上海交通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陈乃蔚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可,他说许多地方政府向企业和科研院所提供专利费用促使申请快速增长。“中国申请的大量专利都是外观设计或实用新型,技术含量都不高。”
同样,在涉及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区域间差异和不均衡现象也引起了中国政府自身的注意。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曾表示,中国早前开展的知识产权专项行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一些地区和一些领域侵权假冒伪劣高发态势得到了遏制,“但是一些地区和领域侵权假冒现象反复出现,使外界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形成了一些偏见,认为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情况没好转”。
姜增伟坦诚,在中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珠三角地区,以及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内陆省区和地方,确实存在不同程度的侵权假冒伪劣问题。他分析,这与当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个别省市的情况已引起官方关注,在专项行动期间进行了重点整治”。
不过姜增伟也指出,当前诚信问题确实成为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之一。“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领域出现诚信问题是正常的,但必须得到有效解决,否则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而且会损害中国国际形象”。
更值得关注的声音来自于前文所述专利申请数量位列全球第四的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一段内部讲话,他直指“我们没有清晰的产权保护制度,没有一个宽容的精神,所以中国在‘创新’问题上是有障碍的”。他认为,产权保护制度让大家看到了“一夜暴富”的可能性,赢得像美国硅谷那样无数年轻人的“拼命加班”和对创新的奋斗。而如果“没有产权保护,创新的冲动就会受抑制”。
十年跨越,中国已然成为世界公认的知识产权大国。外媒从知识产权观中国面貌,也“当惊中国殊”。然而知识产权强国目标的实现、内在创新力的迫切需要,以及我国在知识保护的发展阶段、执法能力等方面存在局限性的解决,对于中国未来知识产权版图的构建来说,仍有相当长路要走。
手机扫一扫分享给我的朋友